寧波海天塑機股份有限公司的中高檔數控產品&寧波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器人生產現場
制造業是浙江寧波經濟的支柱產業。2015年,寧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11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3.2%,制造業成為支撐寧波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選擇浙江寧波先行先試,這既是對寧波長期以來致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肯定,也是對寧波近年來切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鼓勵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不斷交會,特別是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寧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以“智能升級、智慧轉化、智力集聚、機制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寧波智造”,使傳統制造業正加速向智能經濟轉型。
浙江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發展智能經濟,寧波當仁不讓、責無旁貸,這是基于國內外發展大勢、寧波制造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未來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而提出來的。寧波要一以貫之、一抓到底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浙江全省發展智能經濟樹立標桿樣板、做好示范帶動。
寧波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唐一軍表示,寧波要以打造“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試點示范城市為契機,把發展智能經濟作為今后經濟的主引擎,積極建設智能經濟發展示范區,不斷優化政策服務和要素保障體系,努力培育創新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機器換人,民企站到智能經濟風口
以往寧波不少傳統產業靠的是“人海戰術”,吃的是“人口紅利”,但在如今人口紅利漸失、制造業成本飆升的壓力下,“機器換人”悄然而至。
在寧波福特繼電器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伴著機器的轟鳴聲,多套大型機械設備正高速運轉,偶爾有工人穿插其中調試機器。2011年起,該公司每年投入700多萬元用于智能化設備替代人工,目前已開通自動生產線50多條,年生產能力提高20%以上。
在寧波肥沃的制造業土壤中,像“福特繼電器”這樣的鏡頭隨處可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依靠“機器換人”正在逐步走出成長困境,邁向智造升級。
據了解,近年來,寧波大力開展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專項行動,在電子裝配、家電制造、文具制造、機械加工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特色塊狀經濟行業中,已有414個“機器換人”技改專項竣工驗收。
而隨著寧波“機器換人”帶來的技術紅利持續釋放,寧波機器人制造產業亦順勢崛起,實現制造領域從“使用”機器人向“生產”機器人轉變。
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平范指著新品展示廳內成功研發的全球首套毛衫自動對目縫合系統介紹,“這套系統能使縫合效率提高300%,節省一半人工。”在紡織業大規模“機器換人”的巨大商機前,慈星股份憑借該款產品獲得了新的市場機會。
在寧波洶涌的轉型浪潮中,致力機器人制造的慈星股份并不孤單。大正、摩科、沃特美遜等一批機器人企業正在干著同樣一件事———加速研發制造“本地產”工業機器人產品,而智能裝備產業正是寧波機器人產業的主攻方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波從事機器人設計、研發、零部件制造與集成、應用服務的企業超過100家,已初步具備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應用軟件、系統集成的研發生產能力,一批“甬字號”智能機器人企業正遍地開花。
不只滿足于本土領域的“跑馬圈地”,通過兼并重組,寧波許多制造企業已將機器人產業布局的觸角伸向海外,在國際市場上“攻城拔寨”。
今年5月,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2000萬美元并購了美國EVANA工業機器人公司。目前,均勝電子能為汽車零部件、醫療、快消等多個領域提供工業機器人集成和自動化解決方案,并獲得博格華納、蘇斯帕、天合等全球知名企業在中國的訂單。
無疑,機器人產業正在寧波制造的一池清水中激蕩起陣陣漣漪。寧波市經信委主任陳炳榮表示,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成為產業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方向,寧波擁有龐大的傳統制造業基礎,借助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設備,將助推寧波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
筑人才高地,核心技術激活“智造”能量
雖然在資本和市場的一路簇擁下,機器人制造產業呈燎原之勢,但產業繁華的背后也隱現低端重復的“產業陷阱”。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丁漢對這種“大干快上”的局面表示憂慮。他認為,隨著機器人產業在中國快速崛起,很多企業朝著機器人市場一哄而上,將會造成中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技術供不應求的局面。
跟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長期以來,核心技術遭遇國際壟斷、創新后勁不足是寧波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最大的軟肋,高端專業人才的缺口,讓寧波機器人產業的活力略顯疲弱。
如今,這一現象正在悄然改變。
入選寧波“泛3315計劃”的人才給予每人50萬元資助;新引進的海內外頂尖人才領銜的重大項目最高給予1億元的項目資助……一條條“含金量十足”的引才政策,使寧波正成為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術的“磁力場”,在寧波智能經濟發展生態圈中釋放出源源不斷的力量。
在寧波吹響人才的“集結號”中,甘中學的“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孫云權的“智暢機器人”、陳燕智的“普利達”……這些制造領域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開始活躍在大眾的視線中,他們帶領團隊打破了一項項國際壟斷,讓寧波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家底”越來越殷實。
3年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陳燕智團隊落戶寧波,他們專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智能自動化設備。如今,這個團隊研發、組裝的機器人贏得美的、英華達、飛毛腿、蘋果等大公司的青睞,訂單源源不斷。
曾是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瑞士abb自動化領域全球首席科學家,如今是國家“千人計劃”首批特聘專家的甘中學,亦領銜寧波市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落戶余姚。據了解,該研究院總投資3億元,致力于機器人名牌系列產品、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集成技術、下一代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推廣,目標是通過3至5年時間建成寧波市智能制造發展的核心支撐平臺。
除了海外高端人才的“加碼”,寧波逐漸肥沃的智能制造土壤中,還孵化出一批“本土化”機器人產業人才,刷新了大眾對寧波制造的認知度。
身著工作服、埋頭于機床前研究的寧波樂本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學鋒表示,該企業專門定制非標準化機器,走高端客戶路線,針對工業機器人的細分市場和差異化需求,進行定制化、小型化的生產,以滿足市場對工業機器人個性化需求。雖然公司只有18人,但卻可以做到一年1600萬元左右的產值,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
“樂本智能”紅紅火火的生產景象,是寧波謀篇智能設備本土化的真實寫照。據了解,目前從事機器人行業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的寧波企業已經超過100家,成為寧波市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大亮點。
從海外人才回流“磁力”到本土化人才的順勢崛起,從打破國際壟斷到自主研發……在這場機器人產業“競技”中,寧波積極引才、留才為企業入局加足“馬力”,一股以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智能經濟正在寧波崛起。
政策疊加,全產業鏈迎“聚變效應”
在寧波機器人學院的實驗室內,一個個尚在“襁褓”中的機器人嘗試著揮舞起手臂;移步緩行在機器人產業主題公園,文化體驗與科技觀光相融合的智能旅游線路讓參觀者嘖嘖稱奇……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依托各大機器人功能區,寧波將迎來“全產業鏈”的智能“聚變效應”,實現機器人產業集群式發展目標。
作為傳統的“制造重鎮”,寧波余姚早已謀劃裝備制造業“智能升級”這篇大文章。如今,位于余姚的“機器人小鎮”已初具規模,計劃在3年內投入50億元,將設置機器人展示交易中心、機器人產業制造基地、機器人特色超市等特色區塊,打造以機器人核心部件制造集成及應用為主的智能全產業鏈。
同時,余姚也在積極做強寧波市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以產學研融合推動“寧波智造”升級。甘中學介紹說,研究院落戶余姚半年來,他領導的團隊已自主研發出7款國家標志性機器人。“一旦投產,市場潛力巨大。”
此外,寧波余姚還將搭建機器人展覽交易市場,計劃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聯合創建中國第一個基于創新基因的機器人學院,以控制器、減速器、機器人本體、系統集成應用等為主攻方向,進而推動形成以環杭州灣為核心的長三角智能經濟生態圈。
“余姚有著良好的機器人產業基礎,政府又如此重視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這些都是余姚成為率先發展智能經濟樣板和示范的重要基礎。”甘中學對余姚智能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像余姚這樣的機器人產業園區,在寧波各地已不再“竹外桃花三兩枝”,而是“滿園春色關不住”。
如慈溪高新區先進裝備產業園、杭州灣智能裝備產業園、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裝備研發園、寧波象保合作區機器人產業園等也正英姿初現,積蓄發展后勁。
一個個園區、一條條產業鏈,不僅在地理空間上聚集到一起,更在產業鏈上形成多元互動。通過精心“擺陣布局”,規劃打造產業“聚寶盆”,如今,寧波機器人產業發展正催生出“乘法效應”。
基于寧波肥沃的智能裝備發展土壤,今年6月,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機器人盛會——中國機器人峰會永久落戶寧波余姚,并在開幕式當天就簽約了8個項目、金額超200億元,為寧波搶抓機遇“掘金”智能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車間“智變”、人才“量變”、園區“蝶變”,隨著寧波機器人全產業鏈上的“聚變效應”逐步展現,寧波這個傳統制造區已呈現出“老樹發新芽”的活力,一幅“機器人之城”的壯闊圖景,正徐徐展開。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