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刀具國產化的方向與優勢
2014-2-11 來源:德州聯合石油機械有限公司 作者:侯祖剛 孫京鋒 龐文煥

切削技術落后是金屬加工行業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好馬配好鞍,高效率的數控設備使用低性能的切削刀具,不能充分發揮設備優勢反而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以前,我們一提到數控刀具,首先想到的就是價格昂貴的國外品牌,一些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企業難以接受。受此影響,數控刀具主要應用于數控機床的精加工階段,大多數普通機床,仍然使用廉價的焊接刀具,正常磨損后,進行多次重磨。磨刀難,磨好刀更難,操作者除了熟練掌握磨刀方法與操作要領,還要有很高的悟性才能領略其中的奧妙。十年苦功,上千把車刀鑄就一名高級車工。老師傅在磨刀方面確實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巧,一把普通的焊接車刀磨完后鐾一次,可以連續使用十幾個小時,比數控刀片還耐用,但這樣的技術工人畢竟是鳳毛麟角。現代企業以流水線為主的生產模式中,工序之間銜接的沒有一點空隙,靜下心來磨刀,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年苦功更是跟不上企業發展的腳步。適當加大刀具投入,將生產工人從繁瑣的磨刀勞動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的操作機床,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一步。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通用機械加工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雖然數控刀具帶來的正價值,遠遠超過為此增加的成本,以精打細算起家的民營企業,仍然希望以最少的消耗換取最大的效益。在滿足加工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擇低價位的刀具。國產數控刀具起步較晚,在高新技術和制作工藝上存在一些差距,但整體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價格合理;供貨及時;用戶可以面對面的與刀具制造商交流經驗,共同探討刀具使用中遇到的困惑和解決措施;按照自己的意圖定制各種非標刀具;這些優勢都是企業關注的焦點。以數控機床為主的精密切削中,毛坯余量很小,進給量也不可能放的太快,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就是高速切削,這恰恰是一些涂層刀具的強項。成都千木、株洲鉆石,廈門金鷺等一些質量過硬的國產刀具,歷經風雨坎坷,市場占有率有了很大提升,以穩定的切削性能贏得用戶的青睞。為了滿足不同行業的用戶要求,制造商競相提供優質的刀具和配套的服務,與山特、山高、肯納、伊斯卡等國外知名品牌相比,國產刀具的最大特點是性價比高,實用性強,服務周到,代表著同行業先進的切削技術和制造工藝。在金屬加工領域的中小企業中有著很好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用戶與當地刀具商開展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在新產品開發和制造過程中獲取相關的刀具方案與技術支持。
國產刀具通過展會和技術交流,向用戶傳遞自己的優勢理念——以質優價廉的切削刀具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總制造成本。每一種產品都有著自己的加工特征和切削規律,選擇刀具,不選最貴的,只選最實用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以株洲鉆石“黑金剛”系列的YBC252涂層刀片為例,適用于碳鋼工件的切削加工,與普通的焊接車刀比較,同等切削條件下,前者的車床轉速可以提高50%-100%,尺寸精度與表面光潔度也明顯改善,并且省去了磨刀、裝刀、對刀的時間。生產效率上去了,攤薄了設備折舊和管理費用,總的制造成本自然降低。產品質量上去了,提升了公司品牌和價格優勢,在市場上取得更好的效益。同理,以YBC252涂層刀片與山特維克比較,同等切削條件下,刀具壽命和切削效果相差無幾,價格卻能降低幾倍,在生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廣泛使用國產刀具,可以節省大量的刀具費用,這些都是工廠的利潤。有些鍛造毛坯和特殊工序,也沒有必要選購高價位的刀具,根據金屬加工的經驗,在新產品試制過程中,有百分之七十的刀具損壞都是由于各種外在原因造成的,磨損程度遠沒有達到正常的使用壽命,看著幾百元一粒的刀片不小心損壞,發揮不出應有的效率,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粗加工階段需要去除毛坯的大部分余量,本來沒有多少利潤,磨刀耽誤時間,用進口刀片更不劃算,經濟實惠的國產刀具正好派上用場。將刀具的卓越性能和綜合優勢,計算成用戶看得見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這筆賬算的越清楚,用戶的購買力就越充分,等到用戶接受了自己的切削理念,國產刀具的普及應用就成功了一半。
貼近生產,經濟實用,是國產刀具的最大優勢。以前有著很多這方面的成功案例,上世紀五十年代,老師傅發明的群鉆和75°強力車刀,都創造了刀具切削史上的奇跡。國產刀具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借鑒同行業的先進技術,融入工廠內部的實踐經驗,不斷開發出適應性更強的專用刀具,能夠又快又省的解決加工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每一款新產品的上市,都將帶動相關領域的切削技術躍上一個新的臺階。正是依靠這種 “從實際出發,為用戶服務”的理念,國產刀具在研發過程和結構創新中不斷積累經驗,與用戶互利共贏。以高效、實用的切削技術,推動機械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