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車企造起了機器人
2025-1-21 來源:- 作者:-
這是為啥?在車企看來,造人形機器人和造車具有技術同源性,造出來還可以直接用于自身的汽車生產,提高車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未來空間很大。
近兩年,不少車企通過投資或自研方式入場,發布人形機器人相關技術、產品或規劃。
不久前,廣汽集團發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這是一款全尺寸的輪足人形機器人,融合了四輪足、兩輪足兩種模式,可穩健上下樓梯、爬坡、單邊越障。去年底,小鵬汽車發布了一款1.78米、體重70公斤的人形機器人“Iron艾倫”。奇瑞汽車聯手一家AI公司共同研發了人形機器人Mornine,能夠準確地理解人類語言交互意圖,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和語言輸出。
有的已在汽車生產車間“上崗”。小鵬汽車的人形機器人已進入小鵬汽車工廠工作,并承擔起組裝等生產任務。廣汽的人形機器人計劃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預計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并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產。
奇瑞則為其參與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設定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門店導購。為了適應導購的工作,Mornine配備了大型語言模型,能夠準確理解人類語言交互意圖,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和語言輸出,還可以模擬人類的嘴巴和面部肌肉運動,不僅能說會道,還能展露笑顏。
車企為何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造車特別是造智能汽車,與造人形機器人有技術同源性。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部部長秦孔建告訴海妹,伴隨人工智能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機器人和智能汽車技術同源性越來越強,都是具身智能最為典型的應用,車企在自動駕駛環境感知、人機交互和運動控制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可以為機器人的研發提供堅實的基礎。
車企對人形機器人有需求,也看好這一市場。
對車企而言,機器人可應用于智慧工廠,具有工作質量穩定、持續工作時間長、能適應惡劣環境等優勢,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競爭力。
車企通過人形機器人研發能夠積累豐富的技術經驗,提升在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市場競爭奠定基礎。
在產業融合的大趨勢下,人形機器人在商用服務、家庭陪伴、醫療護理等其他領域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車企可以借此機會拓展新的業務領域,挖掘更多商業價值。
同時,車企在這一賽道也具有明顯優勢。
在生產端,制造汽車和制造機器人有大量供應鏈重疊,可幫助企業快速降低研發成本,縮短新產品上市時間,加快上市步伐。
在市場端,車企已具備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廣泛的品牌影響力,有助于機器人產品的推廣。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作為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廣闊。據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50億元;到2035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提升至3000億元。
眼下,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已進入技術集中突破和應用初步試水的關鍵發展時期。秦孔建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已經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醫療健康、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其應用潛力,未來有望在養老陪伴、家庭護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政策加碼、車企“入局”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突破,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打開新格局,研發更多新產品,構建更多應用場景。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