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博會:600高校轉型引發人才分流的思考
2014-5-30 來源:數控機床市場網 作者:
盛夏逼近,高考在即。人生的分水嶺再次在這個時節上演“向左走,向右走”的艱難抉擇。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高考話題因為教育部關于600多所高校轉型一議,而呈現出一個鮮明的導向——技術型,學術型。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次發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伴隨著高校轉型之議,整個社會再次發出對我國社會用工尷尬境地的思考——應屆畢業生苦惱無助、求職無門與社會企業用工緊缺、人才難覓,兩者之間各自訴苦,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整個社會百廢待興,下鄉知青紛紛回城,或參加高考成為學術型人才,或進入車間廠房成為工人,也就是本次高校轉型中所提到的學術型和技術型。然而,經過30多年的深化和發展,學術型和技能型之間相互延伸和蔓延出一個模棱兩可的灰色地帶——主攻學術本領卻無學術造詣,委身技術領域既無技術本領又不甘藍領之稱。于個人職業規劃而言,頗多怨言,于企業人事部門而言,也是苦惱不堪。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社會現狀?
看看發達國家是如何處理人才分流和社會職業規劃的?
高校轉型將為機械工業領域帶來什么變化?
技能技術型人才的出路在哪里?
中國制博會:技術型人才在中國的處境
象牙塔一直都是滋生夢想的地方,在這里可以天馬行空,可以恣意狂妄,可以把所有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同時,也暗自忍痛著一種可能,那就是畢業等于失業。
高不成低不就成為了很大大學畢業生的真實寫照。社會上也一直流傳著多個版本的笑話以諷刺高校畢業生給中小學歷老板打工的真實寫照。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多少有些鄙視職業技術人員偏低的社會地位,是這種觀念導致了人們不愿意從事更不愿意從人生的起點便扎根在技術領域。然而,伴隨社會發展的需要,一些企業拋出高薪的橄欖枝尋找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卻依然人才難覓。
于此同時,社會上一部分人事,因為某些原因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在社會進程中成為了普通的技術人員。這一群體中,少部分人在長期的基礎工作中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本領,成為高技能人才,而大部分人則是拿著微薄的薪水,在工作上碌碌無為,在生活上艱苦度日。試問社會,有沒有給這個龐大的群體提供一個學習和保障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在專業技術領域得到深造?答案是“有”,可是這個平臺就整個社會而卻,卻極其的不完善,平臺偏頗,資源匱乏,重視度更無人問津,成為我國教育機制中了一個頑疾,潰爛生瘡,不但沒能為社會輸出大量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反而因為管理的殘缺,而讓整個社會對其產生眾多的質疑,以至于人們羞于進入職業技術院校學習深造。
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表示,近年來每年600多萬名大學生畢業,而真正短缺的是一線的體力勞動者和藍領工人,大學畢業生都想當白領,都想進機關、事業單位,實際上就業主體仍然在企業,因此必須調整招生結構、教育結構,增加藍領工人和技術工人供給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馮麗娟說,其實,教育就是為就業做準備。在從校園到職場的道路上,入學、技能、工作等環節應當有機銜接起來,此外,從大學生自身角度講,轉變擇業觀念也很重要。
德國:不當公務員當工人
德國朋友保羅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他帶我參觀了波恩大學、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等幾所學校。令人稱奇的是,無論是哪一所大學,無論是什么時間,這些地方總讓人感覺冷冷清清的,見不到幾個人。我不禁問道:“為什么你們的大學這么缺乏人氣?難道你們德國的青年都不想上大學?”
保羅笑了笑:“非也,德國之所以能向世界輸出這么多優質的產品,就在于德國擁有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而這些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的造就又得歸功于德國廣泛推行的職業教育。”
保羅繼續說道:“在教育發達的德國,從初中畢業開始只有25%的初中畢業生通過高中進入大學深造,而多達65%的初中畢業生則進入職業教育,成為社會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但他們絲毫不以去工廠當工人為恥,相反,他們照樣拿高工資(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尊重,待遇和社會地位都很高。”
保羅的話讓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不上大學卻去讀職業教育?不當公務員卻愿意當一名工人?
然而,在德國,由于重視發展職業教育與培養技術人才,使得這個國家利用短短30年的時間,完成了經濟的振興,由一個一片廢墟的戰敗國,一躍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多少德國青年,自愿投身到“工人”的行業,讓“德國品質”成為世界制造業的標桿。
那天,我終于領悟到:一個國家若要文明、發達,不能僅僅依靠少部分精英或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的是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勞動者。讓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者都得到廣泛的尊重、體面地生活,這才是一個國家能興旺發達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高校轉型救活機械短板
工業升級急需技術人才助推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次發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這預示著我國將有近半數普通高等院校從職業多面性的普通院校,轉身成為職業規劃分明、前途不可限量的專業技能院校。四年以后,將有一批經過專業學習、擁有一身專業技能和扎實專業基礎的高學歷專業技術人員涌現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取代或影響并提高目前社會普遍存在的無技能、零基礎的社會生產服務,把粗放型社會生產服務升級到專注、專業、專攻的水平,提升技術短板,全面提高社會技能水平。
就裝備制造行業而言,高水平的專業技能技術人員,絕對是產業總體水平提升的必要武器,只有從技術上得到提高,才能使設備和產品綜合競爭力得到提高;卓越的產品性能是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美譽度的根本保障。從國際上來看,我國雖然一直都是裝備制造產業大國,也是機械裝備設備的使用大國,然后在設備供給方面,高端設備始終依賴進口,國外高端生產設備和核心技術始終占據我國裝備制造業生產設備的大部分市場,這一現狀無不與國內總體工業技術水平低下、核心技術攻關得不到突破有直接關系。
第十屆中國(天津)國際金屬加工技術設備展覽會(以下簡稱“天津金屬加工展”)負責人鄧小輝先生介紹:天津金屬加工展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裝備制造業展會,歷經十年蛻變,已經成長為擁有近60000平米展出面積和1200多家知名展商的國際專業展會,現場國際展商占比達18%,國際展品現場成交量卻占到了整個展期成交的45%之多,這一現場說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高端生產設備始終受到國內市場的追捧,而國內中低端機械產品雖然售價低,但是因為一些技術上的瓶頸,始終推不開國際市場的大門。山東滕州作為“中國中小機床之都”,其機床制造產量享譽海內外,然后另滕州難以啟齒的是一臺臺州本土自主研發生產的機床在國內售價20-30萬左右,其出口歐美,在國外經過二次加工,添加一道核心的技術系統后再轉回國,其身價即可提高近十倍。這些都顯示了我國核心技術和專業技能人才的缺失和匱乏。
國家的競爭力,來源于人才的競爭力。今年春季,教育部發出的600所高校轉型的消息,讓我國的裝備制造業看到了國有裝備制造騰飛的希望。在各行業專業技術水平偏低的現狀下,通過國家的力量,從根本上培養一大批高質量優秀專業技能技術人才,救活機械裝備生產領域在技術上的短板,是對推動我國工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一脈原生推動力。
中國制博會:技能人才迎來職業金頂
教育部發布關于600所高校轉型的消息,無疑是在700萬莘莘學子和千萬名家長的心里投下了一顆原子彈。推行高校轉型,普通高等院校轉身成為專業技能院校,是學歷的貶值,還是人才的優化,都讓整個社會議論紛紛。四年之后,中國社會到底能為這些轉型之后的大學畢業生提供怎樣的就業平臺,引發社會和專家的多重思考。
麥肯錫公司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42億名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得以提升,中國將面臨2400萬的人才供應缺口。壓力之下,高校畢業生藍領化正在加速。高等教育和市場需求的不匹配也是造成應屆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還不能完全適應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表現之一是未來知識需求和就業隊伍結構不匹配。目前,中國每年培養出的大學畢業生遠遠超出各經濟部門對人才的需求。而在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制造業職位數量增長,將推高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十屆中國(天津)國際金屬加工技術設備展覽會2014年8月21-24日在天津濱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會作為中國北方地區最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展會,裝備制造業發展動向,工業類技能技術人才走向與需求方向都將在這里得到解答,機械制造領域人力資源高管將解讀高校轉型后技術人才的出路及為制造轉型升級帶來的作用力。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