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熊友軍:打造機器人行業“OpenAI”,共筑未來智能生活
2024-12-25 來源:- 作者:-
熊友軍曾主導開發了多款人形機器人,其中一款名為“Walker”的機器人兩度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他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劃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個階段,并指出當前技術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要實現通用人工智能,還需攻克諸多技術難題。
熊友軍指出,盡管國內機器人初創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相比美國,它們在資金和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美國不僅有波士頓動力這樣的行業先驅,還有Figure和Digit等新貴,而中國機器人公司則面臨資源有限和重復研發的問題。熊友軍曾向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雷波特詢問為何其技術強大卻不急于商業化,得到的回答是“Idon’tcare”,這反映了美國公司對技術領先性和創新性的極致追求。
創新中心在熊友軍的帶領下,通過一年的研發,成功推出了“天工”通用機器人平臺,并打造了三款機器人,實現了機器人在擬人行走、奔跑和具身操作等方面的技術突破。同時,他們還開發了“開物”多能具身智能體平臺,旨在打造一個通用的機器人“大腦”和“小腦”,使同一套技術方案能適用于不同形態的機器人。
熊友軍認為,僅僅技術開源并不足以推動行業的顯著進步,因此創新中心還積極參與制定機器人行業的標準和規范。目前,創新中心已參與制定了4項國家標準和3項國際標準,為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熊友軍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形機器人將逐漸走向普及,幾乎人人都能買得起。但他也擔憂價格戰的出現,認為這將對行業造成傷害。他強調,創新中心將致力于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行業的健康發展,為機器人產業的未來貢獻力量。
在談到創新中心的職責時,熊友軍表示,它不同于一般的商業公司,而是代表國家和整個機器人產業,致力于攻克共性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中國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熊友軍還透露,創新中心正在積極探索新技術,并根據技術的成熟度、應用前景和長期戰略進行評估。如果新技術符合方向,創新中心將選擇投入研發或與行業伙伴合作推進。同時,他們還通過天工開源項目和具身智能數據集建設為行業提供技術孵化和支持。
在機器人技術路線方面,創新中心目前偏向于純視覺和仿生的路線,因為仿生成本可靠且產品可控。他們推出的三款“天工”機器人已在擬人行走、奔跑和具身操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優勢,并計劃未來陸續開源一整套運動控制算法庫和“開物”平臺,以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資源共享。
對于機器人行業的未來,熊友軍表示充滿信心。他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機器人將逐漸普及到千家萬戶。同時,他也呼吁資本和公眾對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以推動行業的長遠發展。
熊友軍還分享了中美在機器人技術領域的差距。他認為,盡管中美在具身智能領域差距不大,但美國在一些底層算法和技術架構上仍具有優勢。然而,中國在市場、供應鏈和快速迭代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他預計,美國推出一款新的大模型后,國內通常能在半年內跟上,差距大約在半年到一年之間。
對于機器人行業的未來發展,熊友軍表示,盡管目前仍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人形機器人將逐漸走向成熟。他強調,創新中心將繼續致力于推動技術的創新和行業標準的制定,為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熊友軍的機器人夢想遠不止于此。他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期待未來能夠看到一個人機共融的社會,機器人不僅能夠幫助人類解決各種勞動問題,還能成為人類的朋友和伙伴。
在熊友軍看來,盡管機器人行業目前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拓展,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他呼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推動機器人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為人機共融的未來社會貢獻力量。
熊友軍的故事和愿景不僅激勵了無數機器人從業者,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社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拓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人機共融的未來并不遙遠。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