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的重頭戲——世界智能制造合作發展高峰論壇召開。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現場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當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產業變革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對制造業生產方式等方面都帶來重大影響。智能制造已成為制造業變革的主要方向。
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兩步走”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
第一步
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第二步
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十大重點任務
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
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構筑工業互聯網基礎
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廣力度
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
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
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推進區域智能制造協同發展
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隊伍
-延伸
《中國制造2025》
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系統推進智能制造,加快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推動中國制造強國建設。
今年3月,全國人大批準實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擴大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
【智能制造他們有話說】
1、南京市經信委主任沈劍榮
南京要建設中國智能制造名城
江蘇省在“十三五”提出,要爭創全球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的基地,南京提出來做這個基地的一個排頭兵。根據南京情況,用上“兩個抓手”,一個是要爭創國家智能制造的名城,第二個要爭創國際軟件名城。兩者相輔相成,南京有相當不錯的產業基礎,也有一定的產業規模,但是更重要的是,有相當的科教資源優勢帶來的創新優勢。
南京做軟件名城,5年時間增速非常快,每年都有超過15%—20%的增速,現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已超過4000億人民幣,南京形成了相當的對整個生產性服務業支撐體系,特別是對制造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有一個很好的軟件支撐基礎,同時,南京也有一批創新性企業,愿意向智能制造轉變。南京也對這樣的一個智能制造進行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2、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
智能制造不光是建個自動化工廠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在論壇上表示,智能制造不僅是搞一個機器人的工廠,搞一個自動化的制造,智能制造就是一個體系,就是一個系統。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要打造一個生態,而不是打造一個帝國。如果你不能擁有一個平臺,就可能被一個平臺擁有。所以現在海爾搞“人單合一”就是要顛覆原有的商業模式,把海爾的一線員工和用戶的需求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用戶的需求,確保海爾的產品是顧客最需要的。張瑞敏說,如果把企業比做是一臺電腦,如果不聯網,這臺電腦一事無成,企業應是互聯網的一個節點,而不是一個孤立系統?;ヂ摼W時代,它是一個平臺,是多邊市場,或雙邊市場,在這個平臺上有各種資源、力量,互相產生更大的價值。
3、西門子數字化工廠集團CTO Bernhard Quendt
數字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數字化一般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它更多的是一種演變,因為它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它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工業4.0是工業生產過程不斷變化的一個過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西門子的第一臺機械織布機問世,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有第一條流水線,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有第一個可編程控制器。除了一些理論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我們的生產中實現這種轉型改變?,F在,主要關注的是速度、靈活性、上市時間,工業4.0和數字化就是關于這些的,包括質量,包括定制化生產,效率也是我們關注的。我們做的不僅僅是為了技術,而且是為了給你們帶來利益。減少我們的上市時間,大幅增加靈活性,來生產定制化的產品,來提高我們的效率,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
4、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
跟上機會,把它真正變成機遇
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我的感受還是壓力蠻大的,因為有機會,有挑戰。跟得上去就上去了,跟不上去就下來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都是促進制造業的變革和發展,所以說,新技術帶來了這次工業革命,應該說是給我們一次機會,但是抓住機會把它做好、做實、做出效果來,恐怕我們還要做很多功課,我想徐工作為傳統制造業,我們要戰勝這個困難,把它真正變成我們的機遇。
作為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就應抓住智能制造這個機會,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牢牢抓住,堅決地邁向中高端。目前,美、歐、日還是在第一梯隊,中國現在正在向中高端挺進,所以有《中國制造2025》,那是一個階段,我們后面還有十年,要堅韌不拔,堅決地把這個事做下去,千萬不要錯過機會。
【智能制造蘇企這么干】
1.補短板技術人員跑展會,對標優秀企業
“我第一天就逛了很多展位,我們很多市場營銷、技術部門的同事都來了。”上市公司埃斯頓去年登陸A股,在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研發上成為了領軍企業,多項機器人技術運用在物流包裝、化工、食品等數十個領域。
“這是一次智能制造最新技術的展示舞臺,國際國內知名智能制造生產商大匯聚,也是對標國際企業尋找差距的黃金時期。”公司工程師張師傅表示,不少技術人員跑展會,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我們都希望能從這種展示中,看到自己公司的機器人產品能有什么優化的地方。
“雖然埃斯頓機器人性價比很高,但對比一些國際機構機器人來說,它們的伺服工作效率更高,這是我們未來可提升的地方。”張師傅說,埃斯頓機器人已進入了第三代的廣泛運用上,還在研發更新的產品,不僅將效率提升,還會把價格降下來。
2.在領跑細分多個領域,干出自家特長
服裝行業被人們視為最傳統的產業,常州武進五洋紡織機械公司的掌門人王敏其先生告訴記者,早在多年前,就在智能制造上開始突破。
他表示,他們生產出來的3D打印服裝機器,已被多個服裝設計、生產商采購。據介紹,原先服裝從紗線開始,還需要剪裁、縫制等幾十道工具,而經過神奇的3D打印服裝機器,數十分鐘的時間就能制成一件衣服,人們可以在平板上選擇喜歡的衣服,輸入身高等參數,稍等片刻,一件成衣就能直接穿走了。
南京擎天科技則在低碳環保領域取得突破,領跑全國同類智能制造類的公司。公司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合作建設了全國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直報平臺,該平臺不僅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重點碳排放企業監管提供有力技術支持,還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等相關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
3.談趨勢智能制造,并非僅是機器人
王敏其認為,越傳統的行業越有智能制造改善的空間,江蘇是制造業大省,人才、技術等基礎都很好,因此,對傳統行業實施智能制造首先需要在裝備上下功夫。不過,王敏其認為,很多企業在做相關改造,但一定需要摒棄有了機器人便可的局限思路。智能制造是一個大系統,需要對傳統流程進行優化甚至是顛覆,并且還需要在銷售端定位準產品方向,這樣才能在智能制造上有的放矢。
埃斯頓工程師也表示,“現在已進入到機器換人的時代,但要讓更多的傳統企業接受這一思想,需要使機器人性價比更高,當投資人看到了產品投入后能大幅降低原先的用人成本,好的智能制造才能被更快地推廣。”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