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機械加工中,普通車床作為最基本的加工車床,占據著無比重要的位置,然而普通車床的操作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剛剛加入機械制造大軍的新手來說,在剛開始的操作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本文就針對于初學者常見的問題,做出比較詳細的解答。
關鍵詞:車床、加工問題、解決方法
對于剛剛步入技工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來說車床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機器,他們沒有學習過機械基本常識,更不知道怎么去操作它,有的學生更是聽到機器啟動的轟鳴聲、看到快速旋轉的卡盤便會手足無措,即使能夠親手操作了,也有學生不能完全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去做,這樣導致加工工件過程中錯誤百出,不僅不能很好的及時完成作業練習,掌握加工技能,而且有的學生在操作時處處存在危險因素。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觀察總結出了幾條初學者在操作時常見的問題并一一進行分析總結。
1 、車刀在加工時不運動的問題
初學者在初次操作車床時,因每個車床手柄可以轉動,隨意調動位置。學生第一次操作車床時,難免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大。在車床跟前時總想轉轉這個手柄位置,動動那個手柄位置。動過后不知道歸到正確位置,這樣導致車床不能正常使用,這些傳動手柄特別是進給箱手柄它控制著光杠、絲杠,光桿絲杠連接著進給箱與溜板箱。刀架的運動是由溜板箱帶動的。當進給箱手柄不在正確的位置時直接導致光杠不轉,從而無法帶動車刀進行車削進給。而初學者不清楚這個傳動路線時,遇到這種情況會手足無措,從而胡亂無目的的搬動車床上的手柄。有的還會壓下開合螺母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他們也不知道這樣做的危險性。當看到合上開和螺母照樣解決不了車刀不走的問題時,就會一頭霧不知所措,只有干著急的份了。
解決方法:
當用自動進給車削,車刀不能運動時,首先要觀察車床光杠在開車狀態下是否是旋轉的,若不旋轉則調整進給箱手柄使之旋轉。從而解決該問題,而不是無目的的胡亂調動手柄,那樣在進行下一步操作時容易引起事故。若調節進給箱手柄還沒有解決問題,則要打開掛輪箱,進一步觀察三星齒輪是否完好嚙合,特別是三星齒輪中的中間齒輪,因為進給箱的動力是從主軸箱經三星齒輪傳遞到的。若掛輪箱中的三星齒輪沒有嚙合好,則主軸箱源動力無法傳遞過來。這樣也會導致車刀不運動。對于這種情況,新手切記要應該立即向老師匯報,不應該自己動手去修理。
2 、刀具裝夾問題
初學者在裝夾車刀時,往往不知道怎樣去調整裝好的刀是高、還是低。有的學生直接裝好車刀就用,也不管刀的高低就直接進行車削,并且他們為了省時省力還習慣用自動進給進行車削,特別是車削端面時,用自動進給進行車削。這樣當車削到工件中心時就會容易引起打刀從而影響車削,并且裝夾刀具時有的學生害怕裝夾刀具不緊。在裝夾車刀時不僅用加力桿擰緊,而且還要把刀架上面的壓刀螺栓全部擰緊,這樣有時容易引起刀桿斷裂,還會影響下多把刀具的裝夾,甚至有時會把刀架上的壓緊螺栓螺紋脫扣,螺桿扭斷。
解決方法:
裝刀時可用尾座頂尖來裝夾,根據尾座頂尖的高度來確定刀尖高低,若沒有頂尖則大致裝好刀后開動車床用手搖動中滑板使刀尖靠近旋轉中的工件端面中心處,來觀察裝刀的高低,也可采用式車削的方法來解決,具體操作步驟為:開動車床用手搖動中滑板,控制刀具車削工件端面,使刀具逐漸向工件中心切削,當用手搖不動中滑板時則觀察刀尖的高低從而調整墊刀片,使刀尖能準確對準工件中心。使之在使用過程中能順利車削。
3 、外圓尺寸控制不好的問題
這是初學者在車削工件外圓時最為頭疼的事,他們往往不知道按照正確操作方法去做,不是造成了打刀就是尺寸控制不好。車不出圖紙要求的尺寸,有的還自創方法車削。如:每次中滑板進幾格進行車削,并且每一次車削后害怕尺寸車錯都會進行測量一次。這樣一個簡單的尺寸都要車削好長時間,費工費時,效率不高。
解決方法:
當要進行車削時。首先:要對所車削的工件原始尺寸和圖紙上的所要求尺寸之間的余量值是多少做到心中有數,并且中滑板要大致進多少才可以有一個初步計算。然后才能啟動車床進行車削。車削時第一步:要對刀,對刀時啟動車床,使工件回轉。左手搖動床鞍手輪,右手搖動中滑板手柄,使車刀刀尖輕輕接觸待加工工件表面,以車刀輕輕接觸工件表面的深度為零點位置。中滑板不要動,然后反向搖動床鞍手輪。使車刀向右離開工件3~5mm。然后第二步進刀:搖動中滑板手柄,使車刀橫向進給,進給的量即為切削深度,切削的多少由中滑板刻度盤控制。最后第三步:試車削,試車削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切削深度,保證工件的加工尺寸。車刀在進刀后,縱向進給切削2mm 左右時,縱向快速退出車刀,停車測量。這一步是整個操作最為關鍵的一步。所以在快速退刀后,不能碰住中滑板手柄,然后用千分尺進行仔細測量。根據測量結果,相應調整切削深度。
以上只是初學者普通車床的操作者最為常見最容易犯的幾個典型錯誤。但是操作者只要操作細心認真,能夠領悟老師所講的重點難點。那么在操作中就會很快避免甚至不會出現以上這些可以避免的錯誤。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